将多个独立功率模块(如 10 个 60kW 模块)组成 “共享能源池”,总功率达 600kW;
当多辆车同时充电时,系统根据每辆车的电池状态(SOC、电压、允许充电功率),通过智能算法动态分配模块组合(如为需要 180kW 的车辆分配 3 个模块,为需要 60kW 的车辆分配 1 个模块);
功率调整响应时间≤100ms,支持从 20kW 到 600kW 的无缝切换,适配从微型电动车到重型商用车的全场景需求。
每个功率模块独立封装,支持带电插拔(插拔过程中系统自动切换供电路径);
模块接口采用 “盲插 + 自锁” 设计,插拔时间≤3 分钟,运维人员无需专业工具即可更换;
配合智能诊断系统(检测精度达 0.1%),可精准定位故障模块并发出更换预警,将平均故障修复时间(MTTR)从传统桩的 4 小时缩短至 15 分钟。
采用高频隔离双向 DC/DC 变换器,输出电压范围扩展至 200-1500V(传统桩通常≤800V),覆盖 99% 的电动汽车型号;
内置电池协议自动识别模块,可读取车辆 BMS(电池管理系统)的电压、电流需求,100ms 内匹配优充电曲线;
针对老旧车型(如电压不稳定的磷酸铁锂电池),系统自动启动 “平滑充电模式”,将电压波动控制在 ±5V 以内,避免电池损伤。
模拟同步发电机的惯量特性(转动惯量可调),在电网电压 / 频率波动时(如 ±5% 偏差),自动调整充电功率(响应时间≤50ms),抑制波动幅度;
内置有源电力滤波器(APF),总谐波畸变率(THD)控制在 3% 以内(国标要求≤5%),减少对电网的污染;
支持参与电网调峰:当电网负荷过高时,接收调度指令降低充电功率(降幅可达 50%),获得辅助服务收益。
通过传感器采集设备温度(精度 ±1℃)、电流(±0.5%)、振动(±0.1mm/s)等 100 + 参数,在虚拟空间生成动态模型;
运用 AI 算法模拟不同工况(如高温、高负荷)下的设备状态,提前 30 天预测潜在故障(如电容老化、风扇磨损);
支持远程调试:工程师在虚拟模型中测试参数调整方案(如功率模块均衡策略),验证无误后再下发至物理设备,调试效率提升 80%。
基于模型预测控制(MPC)算法,实时监测各枪头的充电进度、电池状态,动态分配总功率池资源;
当新增车辆接入时,系统在 500ms 内重新计算优分配方案,原有车辆的充电功率降幅≤10%;
支持 “优先级调度”:为救护车、消防车等应急车辆预留功率通道(优先级可调),保障需求。
采用双向 DC/AC 变换器,支持从车辆向电网放电(放电功率可达充电功率的 80%);
内置电池健康保护算法:放电过程中严格监控电池状态(如温度≤45℃、SOC≥20%),避免过度放电影响寿命;
对接电力现货市场:当电价处于峰段时(如 1.5 元 /kWh),自动引导车辆放电套利;谷段时(如 0.3 元 /kWh)充电,单辆车年收益可达 500-1000 元。
集成 MPPT(功率点跟踪)控制器,光伏板发电效率提升 5%;
储能电池(如磷酸铁锂)容量可定制(50-500kWh),在电网停电时自动切换为离网模式,保障关键车辆充电;
智能能量管理系统(EMS)优化充放电策略:优先使用光伏电力(自用率≥80%),剩余电量存储或上网,度电成本降低 0.2 元。
车位上方安装 77GHz 毫米波雷达(探测距离 0-30m,角度 ±60°),精准识别车辆停靠位置(误差≤10cm);
联动充电机器人(或自动伸缩充电枪),在车辆停稳后 30 秒内完成对接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;
支持预约充电:用户通过 APP 预约车位,系统提前预留功率并调整枪头位置,到店即可自动启动充电。
采用 “休眠 - 唤醒” 机制:无车充电时,90% 的模块进入休眠状态(功耗≤5W),仅保留通信和感知模块运行;
唤醒响应迅速:当检测到车辆接入(或预约指令)时,1 秒内激活模块,不影响用户体验;
电源转换效率优化:在 20%-100% 负载率下,效率均保持在 96% 以上(传统桩低负载时效率可能低于 85%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