充电站产品知识 充电桩资讯 充电桩行业应用 充电桩常见问题解答

深度剖析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

来源:博广电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| 发布时间:2025-08-10 11:26:00 | 浏览次数:
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,光伏发电作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之一,装机容量持续高速增长。2023 年,我国光伏新增装机突破 100GW,其中分布式光伏占比超过 50%,广泛应用于屋顶、工业园区、农业大棚等场景。在光伏系统中,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(以下简称 “智能汇流箱”)是连接光伏组件串与逆变器的 “桥梁”,承担着组串电流汇流、数据监测、故障保护等基础功能。而其核心竞争力 ——电能优化算法,则通过动态调整组串工作状态、均衡能量分布、降低传输损耗,直接决定了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(可提升 5%-15%),是实现 “度电成本低化” 的关键技术。


本文将从智能汇流箱的功能定位出发,系统剖析电能优化算法的核心目标、技术路径、实现方式及场景适配,揭示算法如何将 “散落的阳光” 转化为 “聚合的高效电能”。

一、智能汇流箱:光伏系统的 “能量枢纽” 与优化必要性

光伏系统的发电流程可简化为 “组件发电→组串汇流→逆变器逆变→并网使用”。其中,光伏组件(如单晶硅板)将光能转化为直流电,多块组件串联形成 “组串”(通常 10-20 块串联,输出电压 300-800V);多个组串(如 8-16 路)接入汇流箱,经汇流后输出至逆变器;逆变器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,接入电网或负载。


传统汇流箱仅具备 “汇流 + 保护” 功能(如熔断器、防雷器),无法应对光伏系统的核心痛点 ——能量损耗。而智能汇流箱通过集成传感器(采集各组串电压、电流、温度)、控制器(执行优化策略)和通信模块(数据上传),结合电能优化算法,成为解决损耗问题的核心设备。

1. 光伏系统的三大能量损耗痛点

光伏系统的能量损耗贯穿发电 - 汇流 - 逆变全流程,其中汇流环节的损耗占比达 20%-30%,主要源于:


2. 智能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:核心价值与目标

智能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,本质是通过 “感知 - 分析 - 决策 - 执行” 的闭环控制,解决上述三大损耗问题。其核心目标可概括为三点:


二、电能优化算法的核心技术路径:从感知到决策的全链条设计

智能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并非单一算法,而是由 “状态感知算法”“组串均衡算法”“MPPT 跟踪算法”“损耗优化算法” 组成的协同体系,各算法分工明确又相互配合,形成完整的优化闭环。

1. 状态感知算法:精准捕捉组串 “健康状态”

优化的前提是 “知其然”,状态感知算法通过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,为后续优化提供精准的 “输入参数”。其核心任务是:



举例:某智能汇流箱接入 8 路组串,状态感知算法每 2 秒采集一次数据,经滤波后得到各组串的实时功率分别为 1.2kW、1.1kW、0.8kW(受阴影影响)、1.3kW、1.2kW、0.9kW、1.1kW、1.2kW,为后续均衡算法提供了明确的优化对象(第 3、6 路组串)。

2. 组串均衡算法:破解 “木桶效应” 的核心手段

组串失配是汇流箱的功率损失来源,组串均衡算法通过主动干预,使弱组串(功率低的组串)摆脱强组串的 “拖累”,实现各尽所能。根据干预方式不同,可分为被动均衡主动均衡两类。

(1)被动均衡算法:低成本的 “削峰填谷”

被动均衡通过消耗强组串的多余能量(如通过电阻放电),使各组串电流一致,避免弱组串成为瓶颈。其核心算法是 “电流匹配控制”:



优势:结构简单(仅需电阻和开关管)、成本低(占汇流箱总成本 5% 以下);
劣势:能量被消耗(而非利用),适用于失配程度低(差异<10%)的场景,否则均衡损耗过高(可能达 5%)。

(2)主动均衡算法:高效的 “能量转移”

主动均衡通过 DC/DC 转换器将强组串的多余能量转移至弱组串,实现能量再分配,均衡效率可达 85%-95%,是主流技术方向。其核心算法包括 “能量路由” 与 “动态功率分配”:



举例:某汇流箱 8 路组串中,组串 3 功率 0.8kW(弱),组串 4 功率 1.3kW(强)。主动均衡算法启动 DC/DC 转换器,将组串 4 的 0.2kW 能量转移至组串 3,使两者功率分别提升至 1.0kW 和 1.1kW,汇流箱总功率从原本的 8.8kW(1.2+1.1+0.8+1.3+1.2+0.9+1.1+1.2)提升至 9.0kW,增益 2.3%。


主动均衡算法的关键是实时性与稳定性平衡:采用模型预测控制(MPC),每 50ms 更新一次能量转移路径,同时通过小信号分析抑制 DC/DC 转换导致的电压波动(控制波动幅度<2%)。

3. MPPT 跟踪算法:动态捕捉 “功率点”

光伏组件的 I-U 曲线具有非线性特征,存在唯一的功率点(MPP),其位置随光照、温度动态变化(光照增强,MPP 电压升高;温度升高,MPP 电压降低)。MPPT 跟踪算法的目标是使组串工作点始终稳定在 MPP 附近(跟踪精度需>98%)。


智能汇流箱的 MPPT 算法与逆变器的 MPPT 不同:逆变器针对汇流后的总功率跟踪,而汇流箱需实现组串级 MPPT(每路组串独立跟踪),避免因组串差异导致的 “全局优≠局部优” 问题。主流算法包括:

(1)传统算法:简单可靠的 “试错法”

(2)智能优化算法:复杂场景下的 “精准定位”

针对传统算法在阴影、多云等复杂场景下的不足,智能汇流箱引入群体智能算法,通过模拟生物群体行为(如鸟群觅食、蚂蚁寻路)寻找全局优解。



场景对比:在多云天气(光照每 30 秒变化 ±20%),传统 P&O 算法的跟踪精度降至 90%,而 PSO 算法仍能保持 96% 以上,单日发电量提升 6%。

4. 损耗优化算法:降低线路传输的 “隐形消耗”

组串与汇流箱之间的电缆损耗(I²R)虽单组串占比低(1%-3%),但多组串叠加后总损耗可达 5%-8%。损耗优化算法通过动态调整汇流路径或电流分配,实现 “电流 - 电阻” 的优匹配。

(1)路径优化算法:为高电流组串 “选近路”

智能汇流箱若采用多汇流母排设计(如主母排 + 副母排),可通过路径优化算法为电流差异大的组串分配不同路径:



举例:某汇流箱 4 路组串,电流分别为 8A、10A、6A、12A,对应两条路径电阻:主母排 0.1Ω,副母排 0.2Ω。算法将 10A 和 12A 组串分配至主母排(损耗 = 10²×0.1 + 12²×0.1=24.4W),8A 和 6A 组串分配至副母排(损耗 = 8²×0.2 + 6²×0.2=20.8W),总损耗 45.2W,较固定路径(全主母排损耗 50W)降低 9.6%。

(2)电流均衡算法:避免 “强组串过载”

当组串必须共用汇流路径时,通过限制高电流组串的输出(在不影响 MPP 的前提下),降低线路总电流。算法逻辑:


三、算法实现与技术支撑:从理论到落地的关键保障

电能优化算法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算法本身,还依赖于硬件支撑、数据交互与场景适配,三者协同才能实现 “理论优” 到 “实际优” 的转化。

1. 硬件支撑:算法运行的 “物理基础”

智能汇流箱的硬件性能直接决定算法的实时性与精度:


2. 数据交互:算法迭代的 “信息通道”

算法需与外部系统(如逆变器、云平台)交互,实现协同优化:


3. 场景适配:算法的 “动态调整”

不同光伏场景(如屋顶、地面、农业大棚)的环境特征差异大,算法需针对性调整:


四、挑战与未来趋势:算法持续进化的方向

尽管智能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已取得进展,但在复杂场景适应性、成本控制、长期可靠性等方面仍面临挑战,未来需向 “更智能、更高效、更经济” 方向进化。

1. 现存挑战

2. 未来趋势

结语

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的电能优化算法,是 “微观组串控制” 与 “宏观能量聚合” 的桥梁,其技术水平直接决定光伏系统的发电效率与经济性。从被动均衡到主动均衡,从传统 MPPT 到智能优化算法,每一次技术突破都推动光伏度电成本向更低目标迈进。


未来,随着 AI、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渗透,电能优化算法将从 “被动适应环境” 走向 “主动预测与调控”,使智能汇流箱真正成为光伏系统的 “智能能量枢纽”,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高效、更可靠的技术支撑。在 “双碳” 目标的驱动下,这一领域的创新不仅具有商业价值,更将为全球碳中和事业贡献关键力量。


返回
相关新闻
相关产品
Related Products
BGLX-PV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

BGLX-PV智能光伏直流汇流箱

BGLX-AC光伏交流汇流箱

BGLX-AC光伏交流汇流箱